图源:《美国内战》豆瓣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友发

作为第一部在中国大陆大规模上映的美国A24出品电影,《美国内战》的内战表现无疑令人失望。

这部由亚历克斯·加兰执导,票房以摄影记者视角讲述虚构的惨淡触达美国第二次内战故事的电影,在国内上映首日(6月7日)仅收获了279万票房,好莱位列当日票房的坞模第七位。到第二日,式何爽点也就是中国端午档首日,电影的观众票房更是下落到第八位,仅有5.3%的美国排片和3.5%的上座率。

端午档电影首日票房 图源:灯塔专业版

这和《美国内战》在北美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内战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电影于4月12日在美国首映,票房以2570万美元的惨淡触达票房成为A24在美国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影片。

在巴西、好莱法国、坞模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和芬兰等地区首映时,《美国内战》都位居票房榜首。在海外市场的助推下,5月初该片全球票房就突破了一亿美元,成为《瞬息全宇宙》之后,A24又一部全球票房过亿的作品。

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内战》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是A24迄今为止成本最高的电影,达到之前成本最昂贵的电影投入的两倍左右,外媒也因此将《美国内战》的盈亏平衡点设定在票房1亿到1.25亿美元。由此推论,《美国内战》目前的全球票房已经接近其盈亏平衡点。

曾经被认为风格化强烈的独立电影厂牌A24,正在推出更多像《美国内战》这样的大制作项目。随着成本提高,海外市场的表现也越来越成为其项目盈利的重要凭借。

这和A24近年来的转变密切相关。2012年成立后,这家公司一直专注于小众题材的独立电影发行。2017年,其出品的《月光男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A24成为了各大电影节的奖项收割机,也成为了外界眼中颠覆了好莱坞逻辑的独立电影公司。

在这一阶段,A24曾经成为不少国内公司参照的对象。在2020年,阿里影业官宣了内容厂牌“可能制造”,其参照对象就是来自北美的A24公司。对互联网影业而言,有着庞大用户运营部门的A24,更像是一家来自硅谷的公司,这自然让其成为了学习的对象。

具体而言,彼时的A24在内容创作上以小博大,不做大IP和大明星电影。在人群上则关注年轻人喜好,在营销方式上完全采用互联网渠道进行宣发方式。用互联网逻辑做年轻人喜欢的内容,这也是国内试图改造传统电影行业的方向。

但到了最近几年,互联网思维的A24也开始面临内容行业的传统问题。

首先是内容行业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完全被互联网的营销手段所抵消。相比IP和明星加持的商业电影,作者电影的盈利能力本来就具备更强的不确定性。最近几年,A24不少项目都处于亏损状况,其中2023年的《博很恐惧》更是给公司带来了超过3500万美元的亏损。

其次则是资本运作带来的商业化压力。2022年,A24获得了一轮2.25亿美元的融资,这轮融资由纽约投资者肯·福克斯 (Ken Fox) 创立的Stripes牵头。这笔交易是在独立制作公司投资泡沫时期达成的,当时A24的估值高达惊人的25亿美元。

这都给A24带来了转型的压力。去年就有报道显示,A24负责作品采购的高管和人才经纪公司们正在四处搜寻动作片与大IP项目,以实现在其艺术电影片单上增添更多商业电影。25亿美元的估值,需要A24进一步走向主流。

除了成本空前的《美国内战》,在去年年底,A24宣布和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的Kojima Productions(小岛工作室)合作,将大热游戏《死亡搁浅》改编为真人电影,同期宣布的还有与“巨石”道恩·强森合作,双方合作开发的格斗题材传记片《粉碎机》。

这些都引来了外界对于A24的猜测与质疑,质疑来自两种不同的方向:原本独立制片厂的气质,是否会被大制作的明星电影所冲淡?A24所谓的大制作,能否在商业上真正抗衡五大制片厂的大片?

《美国内战》超过1亿的全球票房,以及其对作者表达的保留,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但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仍然阻碍着A24进一步提高其商业天花板。

在《美国内战》之前,A24电影更多关注北美本土身份政治,这些议题难以引发中国市场的关注。

比如A24曾经出品过华裔题材电影《别告诉她》和《瞬息全宇宙》,看上去离国内市场很近,但在豆瓣平台,《别告诉她》和《瞬息全宇宙》分别收获了7.2和7.6的评分,在口碑上并不算十分出色。

《瞬息全宇宙》剧照 图源:豆瓣剧照

影评人波米曾在播客中提到《瞬息全宇宙》和上一代好莱坞华语电影的区别,这些电影与其说是华裔电影,不如更准确的说法是华族电影。华裔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被呈现,华裔的问题也被内化为美国问题。

迪士尼出品的《西游ABC》是这种反差更典型的例子,这部打着西游记噱头讲述美国华裔青春成长烦恼的剧集,在Disney+上线后不久,就在烂番茄网站收获了96%的新鮮度,IMDb评分也有7.1。而在国内,豆瓣则为《西游ABC》开出了5.8分的低分。

《美国内战》则为A24进入中国提供了新思路。在之前的宣发环节,电影就已经因为其话题性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引发不小的讨论。在抖音平台,电影官号发布的定档预告片,就收获了35万的点赞和7.4万的转发。

去年《芭比》已经证明,即使对于引进片而言,话题性也正在压倒视觉奇观,成为国内观众做出观影选择的重要参考维度。有意思的是,《芭比》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其早期作品《伯德小姐》,正是由A24发行。

和《芭比》中的女性主义一样,《美国内战》也引发了国内观众的兴趣。在美国本土的讨论中,《美国内战》被看作是对其国内族群撕裂的预言和反思,而对中国大陆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对于美国政治讨论的乐子,在社交平台上,诸如“你是哪种美国人”的台词也得到了广泛讨论。

微博时政博主“别梦依稀笑逝川”就曾经提到:“已经有点期待《美国内战》怎么回事了,好莱坞终于成功撩到中国市场的爽点,大客户嘛,就是要主动给乙方提需求,驯化规训他们的产品输出,这天经地义。只要不剪,一定去贡献票房。”

但当电影上映后,不少观众失望地发现,《美国内战》的正片和短视频平台的宣发碎片存在着货不对板的情况。这也成为电影最终豆瓣只有6.7且票房惨淡的原因之一。《美国内战》只在短视频平台的宣发视频里,满足了中国市场的爽点,从正片内容来看,这仍然是一部面向美国国内政治进行自我言说的电影。

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导演加兰曾表示,要求电影明确表达政治意识形态是“不道德的”,这不仅仅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剧,更是反对政治两极分化的论据,他表示自己的电影“源于愤怒”。

这种对美国日常政治的愤怒,很难让国内的观众共鸣,《美国内战》在中国大陆票失败也就可以预料了。

对于好莱坞而言,需要推出更多的话题性电影,才能找回在国内丢失的市场。在最近几年,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票房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2023年,进口电影仅占中国票房的16.2%。今年以来,好莱坞电影也仍然表现乏力。

虽然票房失败,但《美国内战》在中国市场前期引发的讨论对好莱坞是个启示。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中美观众关心的议题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普世价值叠加视觉奇观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已经难以引发中国观众更大的兴趣。

好莱坞需要思考,在女性主义和美国内战的话题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抵达国内观众爽点的题材可能性。